时间: 2025-04-26 03:0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3:09
成语“一触即发”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只需轻轻一碰就会引发”。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事态已经发展到非常紧张的地步,稍微一个刺激就可能引发大的冲突或变化。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强调潜在的危机和爆发的可能性。
“一触即发”源于军事用语,最早可能与火器的发射有关,意指一旦触碰到引发装置,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反应。虽然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述常常出现在描写战争和冲突的情景中,暗示着局势的紧张和不安。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经济危机、社会**等领域,“一触即发”常用于描述潜在的冲突和危机。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动态的敏感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紧张关系和潜在冲突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通常是一致的。
“一触即发”带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容易引发对潜在冲突和不安局势的思考。这种成语的使用常常让人联想到激烈的争吵、战争的临近,甚至是社会动荡等情景,反映出人们对冲突和危机的深刻关注。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面临一场团队的重大决策,因意见不合而导致气氛紧张。那时,我使用了“一触即发”来描述我们之间的关系,提醒大家需要冷静处理,以免一言不合引发更大的争吵。最终,我们通过开放的沟通解决了问题,避免了冲突的发生。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人们在黑暗中窃窃私语,仿佛一触即发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引爆潜藏的愤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on the brink of explosion”或“about to blow up”,同样传达了紧张局势即将爆发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成语或短语来描述这种状态,但核心的情感和警惕性是相似的,反映了对潜在冲突的普遍担忧。
通过对“一触即发”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这一成语在我日常交流中能够帮助我更精准地传达紧张和潜在危机的情感,同时也提醒我在处理冲突时要保持冷静,寻求解决之道。
积数千年民族之精髓,递相遗传,递相扩充,其机固有磅礴郁积,一触即发之势。
《宋史·岳飞传》:“抗金之战,一触即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北伐之际,战事一触即发。”
《资治通鉴·汉纪·高祖十年》:“天下大乱,战端一触即发。”
《史记·项羽本纪》:“楚汉相争,战事一触即发。”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兵戈之兴,一触即发。”
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