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2:1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4:30
成语“民力雕弊”字面意思是“人民的力量被削弱”,通常用来形容由于社会、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人民的生活困难,民众的力量和能力受到压制或削弱。它强调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当这种力量被削弱时,社会可能面临的问题。
“民力雕弊”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与古代社会对民众力量和生活状况的关注有关。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都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民众的力量和幸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此外,文言文中常见的“雕弊”意指削弱、削减,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力雕弊”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民众的力量被视为国家的根基。古代的治国理念强调“君为民所用”,即君主应当为民众服务。现代社会中,民力雕弊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尤其在讨论社会公平、经济政策及政治改革时。
“民力雕弊”让我联想到社会不公和民生困苦的画面,唤起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心。在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对改善民生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一些因政策变动而受到影响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民力雕弊”的现实意义,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变化和民生问题。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能写道:
在风雨中,
民力雕弊的低吟,
无数双手,
拼凑着希望的轮廓。
这样的表达既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也传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人民的力量”或“民生困苦”。例如,英语中的“the power of the people”强调民众的力量,而“economic hardship”则描述经济困境。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民众生活状态的关注是共通的。
“民力雕弊”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在语言学*中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对他人生活的同理心。通过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有效地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思考。
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