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1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0:59
成语“兴利除弊”的字面意思为“兴起利益,除去弊端”。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采取措施来促进有益的事物发展,同时消除不好的或有害的现象。通常用于描述改革、改善或优化某种状况的行为。
“兴利除弊”源于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在管理和治理中,既要发展有利的事物,又要清除不利的因素。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此成语的具体出处,但其意涵在历史上与许多政治哲学和治理理念如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强调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性。
“兴利除弊”可广泛用于各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兴利除弊”反映了对社会进步和治理能力的期待,尤其是在经济改革、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常被提及。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该成语的适用性仍然存在,许多人在讨论改革时会用到此成语。
“兴利除弊”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向上的,体现了对改善、进步的期待与追求。它引发的联想包括改革、改善、希望等,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在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时,曾提到要“兴利除弊”,我们讨论如何改进社团活动的安排,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流程,提升活动的质量。这个经历让我感受到这个成语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
在某个夜晚的星空下,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夜空繁星点点明,
兴利除弊心中铭。
愿将明灯照四方,
共筑和谐新天地。
通过这种方式,将成语融入到诗歌中,展现了其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romote benefits and eliminate drawbacks”,强调同样的积极改进和消除负面因素的概念。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对改善和发展的共同追求是相似的。
通过对“兴利除弊”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导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思想,传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国防。司马光攻击是生事扰民,王安石说推行新法是兴利除弊
康熙七年,授常熟知县,年甫十九,~,勇于为治,老于吏事者勿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