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0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44:46
“民怨神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民的怨恨和神灵的愤怒。基本含义是当社会出现严重问题时,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高涨,甚至引发神灵的愤怒。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或统治者失去民心的状态。
“民怨神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哲学和信仰。古人认为,天命与民意相连,若统治者施政不当,必然导致民众的不满,甚至神灵的惩罚。相关的经典文献如《尚书》《左传》中都有类似的论述,强调了统治者需顺应民意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社会评论中,尤其在讨论政策失误、腐败现象或社会动乱时。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描述历史**或人物的命运。在日常对话中,亦可以用来形容某些行为引起大众的不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民众的情绪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怨神怒”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统治者施政的高度关注。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政府与民间关系时,能深刻揭示社会矛盾。
“民怨神怒”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重大**,如农民起义、政权更替等。这种情感反应源于对不公正现象的敏感,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渴望。它激励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在表达时更加谨慎。
在我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社区活动,因组织不善导致居民不满,民怨开始蔓延。在讨论中,我引用了“民怨神怒”来强调组织者需要倾听民声,以免引发更大的问题。
在一首诗中:
风声阵阵传民怨,
雨滴点滴泪神怒。
何时君临得民心,
共筑和谐梦中路。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雨,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the wrath of the people”来表达,强调人民愤怒的力量。在一些文化中,人民的愤怒常常与神的惩罚相结合,比如在古希腊神话中,民众的不满会引起神灵的愤怒。
“民怨神怒”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关注民意,理解社会动态。在沟通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有效传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与关注。
不惮鬼神,神怒民痛,无悛于心。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民怨神怒,天命不佑。”
《后汉书·袁绍传》:“民怨神怒,天命不佑。”
《汉书·王莽传》:“民怨神怒,天命不佑。”
《史记·项羽本纪》:“民怨神怒,天下大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民怨神怒,天命不佑。”
赋役不均,财用不节,民~,感伤和气,惟陛下裁择以答天意,消弭灾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