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1:09
成语“勃然大怒”的字面意思是“突然地、猛烈地生气”。其中,“勃然”指的是突然、迅猛的样子,“大怒”则是形容愤怒的程度很高。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某种事情而瞬间爆发出的强烈愤怒,通常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反应。
“勃然大怒”出自《左传》,原文为“勃然变色,怒如雷”。这句话描述的是一种情绪的急剧变化,强调了愤怒的突然性和强烈程度。《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献,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面对不公或冒犯时的情感反应。
“勃然大怒”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情绪表达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愤怒常常被视为负面情绪,但在特定情况下,适度的愤怒可以被理解为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在现代社会,随着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视,人们对愤怒的看法逐渐多元化,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勃然大怒”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紧张、激烈和不安。这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不愉快的**联系在一起,联想到冲突、争论,甚至是激烈的对抗。而在表达上,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因工作中遭遇不公正对待而勃然大怒。当时我质问了上司,虽然情绪激动,但最终促成了事情的改善。这一经历让我意识到,适度的愤怒有时可以推动改变。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勃然大怒”:
风起云涌怒涛翻,
勃然大怒撼天阍。
不平事事如潮涌,
声声怒吼震四方。
这首诗通过描绘愤怒的情绪,表达了对不公的强烈反抗。
在英语中,“to fly into a rage”可以与“勃然大怒”相对应,表示突然愤怒的情绪。两者都强调了情绪的突发性和强烈性,但在文化背景中,西方可能更强调个体情绪的直接表达,而东方则可能更加注重控制情绪的表现。
通过对“勃然大怒”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情绪的表达,更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本能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提高沟通的效果。
是故皇天勃然发怒,甲乙之间,暴风三溱拔树折木。
《资治通鉴·唐纪》:“帝闻之,勃然大怒。”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勃然大怒。”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勃然大怒。”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勃然大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勃然大怒。”
周瑜听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