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6: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0:43
“众怒难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众人的愤怒是难以抵挡和控制的”。它主要表达了当人民群众或大多数人对某一**或行为感到愤怒时,这种情绪的强大和不可忽视,暗示着执政者或相关责任人不能轻易地忽视或压制这种愤怒。
该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尤其是对于统治者如何应对民众情绪的关注。在古代,一旦民众对统治者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引发叛乱或重大社会动荡。因此,“众怒难任”反映了历史上对于民意和民众情绪的重视。
“众怒难任”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众怒难任”在**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提醒统治者和决策者关注民众的需求和情感。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民众的声音愈加不可忽视,这使得这一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集体情绪的力量,尤其在面对不公或腐败时,民众的团结和愤怒能够成为改变的催化剂。它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公民,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小区居民因物业管理不善而集体反映问题的**。大家的愤怒和不满在一次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表达,最终促使物业公司采取了改进措施。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众怒难任”的现实意义。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融入“众怒难任”的理念:
人心如潮,怒涛汹涌,
一声呐喊,震撼四方,
众怒难任,岂是虚言,
唯有行动,才能见天光。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的成语有“the wrath of the people”,同样强调民众愤怒的力量。在西方历史中,民众的愤怒曾引发多次革命和社会变革,这与“众怒难任”的理念相契合。
通过对“众怒难任”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社会情绪和民意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社会问题时更加关注人们的声音。它提醒我们,作为个体和集体,我们的情感和诉求不应被忽视。
众怒难任,蓄怨终泄。
《宋史·岳飞传》:“众怒难任,恐失军心。”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众怒难任,恐生内乱。”
《后汉书·袁绍传》:“众怒难任,恐生他变。”
《史记·项羽本纪》:“众怒难任,不如因其机而用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众怒难任,专欲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