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5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2:58
“滔天之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是“如潮水般汹涌,势头极其强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力量或气势浩大,无法抵挡,常常用于描述战争、政治斗争或某种不可逆转的局面。
“滔天之势”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与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海潮等现象联系在一起。成语中的“滔天”形象地描绘了水势汹涌、翻滚而来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气势。文献中虽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在古代诗词和散文中多有使用,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和气势。
“滔天之势”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滔天之势”在文化中常用以描述历史上重大的战争、政治或自然灾害。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广泛,尤其是在强调某种力量、趋势或变革的语境中,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共鸣。
“滔天之势”常带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感觉,伴随敬畏与恐惧。它引发的联想包括大自然的力量、战争的残酷、历史的变迁等。在表达时,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次重大赛事。那个时候,我的队伍面临着一支实力强大的对手。我们感受到对手的滔天之势,虽然最终未能获胜,但那种气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首诗中使用“滔天之势”:
滔天之势如潮涌,
英雄豪情战鼓声。
千军万马逐梦行,
天地间我自称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nstoppable force”或“overwhelming power”,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在描述强大气势时,两者可以互相替代,表达出相似的情感和意象。
通过对“滔天之势”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能够在合适的语境中增强表达的力度。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股肱非挑战之秋,刘石有滔天之势,疗饥中断,婴戈外绝,两京沦狄,再驾徂戎。
《宋史·岳飞传》:“金兵南下,其势滔天。”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之乱,其势滔天。”
《后汉书·袁绍传》:“绍兵盛,其势滔天。”
《汉书·王莽传》:“莽之篡位,天下汹汹,其势滔天。”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其势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