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52:57
“滔天之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如滔滔洪水般巨大的罪行”。它主要用来形容罪行极其严重,无法估量,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滔天之罪”的成语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该成语中的“滔天”常常用来形容水势浩大、汹涌澎湃,暗喻罪行的严重程度。古代文人常用水来象征情感的奔流,而在这里则用它来形容罪恶的严重。
“滔天之罪”常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社会评论等场景中。例如,在讨论某些历史**时,人们可能会提到“滔天之罪”来形容某些领导者的暴行。此外,在法律和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强调某种行为的不可原谅。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法律与道德常常交织在一起,滔天之罪不仅指法律上的罪行,也包含了道德上的谴责。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批评中,常用以强调罪行的严重。
“滔天之罪”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与震惊,特别是在提及重大社会**时。它让人联想到对正义的追求与对罪犯的强烈谴责,促使人们反思社会责任与个人行为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会活动中,听到讲者提到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他用“滔天之罪”来形容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正义的重要性。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使用“滔天之罪”:
滔天之罪如潮水,
涌动于无声之夜。
悲鸣在风中回荡,
正义何时来拯救?
这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与灵活性。
在英语中,可以用“atrocity”或“heinous crim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罪行的严重性,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滔天之罪”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在未来的交流中,我会更加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达。
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君必助我以成其功,共讨有滔天之罪者。’”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然其滔天之罪,未足以彰于天下。”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滔天之祸。”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以为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驰之垓下,期会诸侯,欲以一战决滔天之罪。”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滔天之罪,不可逭也。”
内贪淫欲,~,理合法更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