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3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09:43
“傲世轻物”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对世俗事物傲慢而轻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种高傲自负、不把世间事务放在眼里的态度,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超然物外、看不起世俗事物的心态。
“傲世轻物”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部分“傲世”和“轻物”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俗世事物的态度。类似于“高洁”、“超凡脱俗”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身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高尚理想、超然物外的态度常被推崇,尤其在士人阶层中尤为明显。这种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自我期许。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主义盛行,但仍有许多人向往“傲世轻物”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傲世轻物”给人一种清冷、高洁的感觉,常常与孤独、独立、理想主义相联想。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被普遍接受,但却能引发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她总是鼓励我们追求知识而非功利。在这些教诲中,我感受到“傲世轻物”的精神,激励我在学*中不为外界评价所动,专注于自我提升。
在春日的晨光中,他独坐于山顶,傲世轻物,任风吹拂,心中只存理想与诗意,世俗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
在英语中,可以用“above it al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一种超然于世的态度。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在不同文化中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傲世轻物”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体态度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在语言学*中,它提醒我在表达时要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仅仅是迎合外界的期待。这种思维方式对我的个人成长与表达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敖(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庄子·逍遥游》:“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