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0:36
成语“众怨之的”字面意思是“众人对某事或某人的怨恨之处”。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行为或决策引起了广泛的反感和批评,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得不到大众的支持,甚至遭到普遍的指责和不满。
“众怨之的”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而是一个现代汉语表达,通常在讨论公共事务或社会问题时使用。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其构成的词汇反映了汉语中对集体情绪和社会舆论的重视。
该成语广泛适用于政治、社会问题、企业管理等领域。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于描绘角色的社会关系和公众形象;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讨论某个**或人物的受欢迎程度;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决策失误或不受欢迎的政策。
在现代社会,公众舆论的力量日益增强,许多决策和行为都会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评价。该成语反映了在民主社会中,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以及公众对权力、决策的监督作用。
“众怨之的”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对不公和不满的共鸣。它提醒我们,决策者需要关注民意,听取群众的声音,否则将面临广泛的指责和反感。这种情感在社会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推动了更为透明和负责任的管理模式。
在我的生活中,曾看到某个社区项目实施后受到居民的强烈反对,成为众怨之的。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怨恨。
在一首关于社会责任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喧嚣的城市里,
决策如风,群众如雨,
一念之间,众怨之的,
谁能解开这纷扰的心绪?
在英语中,可以用“the target of public ire”或“the object of public criticism”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不同文化中对公众反应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对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监督和批评机制。
通过对“众怨之的”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公众舆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我们在决策和行动时应重视民意的提醒。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可见得我们就这大关的事不是好事,我这当督检的,还是众怨之的呢。
《资治通鉴·唐纪》:“安禄山为天下所怨,众怨之的。”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天下所怨,众怨之的。”
《汉书·王莽传》:“莽为天下所怨,众怨之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为天下所共怨,众怨之的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众怨之的,非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