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0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0:41
“勃然作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突然变得面色严峻或愤怒。基本含义是形容人的情绪激动,通常是因为生气或受到刺激而表现出的强烈反应。
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为“异闻之,勃然作色,曰:‘何为而来?’”这里的“勃然”指的是突然,“作色”则是表情变化的意思。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情绪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勃然作色”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因愤怒或不满等情绪而突然变脸的情景。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遭遇不公或受到冒犯时的激烈反应。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件事情突然变得愤怒或不满,比如在工作场合中,因为受到批评而表现得非常愤怒。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勃然作色”在文化中承载着对情绪的重视。古代文人常常以情绪的变化来表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反应。在现代社会,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情绪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勃然作色”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容易失控的人,情绪的突然变化往往使人失去理智。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镇定。
在一次团队会议中,因为项目进展不顺,某位同事勃然作色,直接指责其他人。我意识到,情绪的激动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团队的紧张气氛。因此,我尝试在讨论中保持冷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家回到正轨。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勃然作色”:
夜雨轻敲窗前影,
心潮起伏难自控。
言辞激烈如雷霆,
勃然作色何时重?
这段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情感激荡中无法自持的瞬间。
在英语中,类似于“勃然作色”的表达是“to turn red with anger”或“to flare up”,它们同样描绘了因愤怒而面色变化的场景。这些表达反映了情绪激动的普遍性,但文化背景中的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勃然作色”的学,我认识到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文化和心理的反映。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掌握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升我的表达能力。
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其人~曰:‘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