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5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46:34
“佶屈聱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佶屈”的声音和“聱牙”的发音。该成语形容说话或写作时,言辞艰涩难懂,表达不清,通常用来形容语言的晦涩和拗口。
“佶屈聱牙”最早见于《庄子》,其中提到“佶屈聱牙,圣人之言”。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文人的修辞和表达方式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语言艺术的追求。成语中的“佶屈”指的是曲折的声音,形容困难的表达方式;而“聱牙”则形容发音拗口、难以发声。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人追求词藻华丽,常常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导致语言表达变得晦涩。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加快,沟通的有效性变得尤为重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交流需求。
“佶屈聱牙”让我联想到那些阅读时感到困惑的时刻,尤其是在面对难以理解的文本时。这种情感反应提醒我,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而不是让人感到困惑。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曾经读过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初次接触时感到非常“佶屈聱牙”,但随着理解的加深,逐渐领悟了其中的精髓。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复杂性有时是对作者思维深度的反映。
在一个古代文人的聚会上,众人围坐,杯中的酒香弥漫。有人吟道:“月照庭前白玉阶,诗书一卷佶屈聱牙。”其意在表达,虽诗词华丽,但难以传达心中情感。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gibberish”,用来形容难以理解的语言或说话。这反映出在不同文化中,对于语言表达的清晰度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佶屈聱牙”的学习,我认识到语言表达的艺术与科学。这个成语提醒我在写作和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以便更好地传达思想。这不仅有助于与他人的沟通,也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唐诗纪事·李白》:“诗句佶屈聱牙,非所以为诗也。”
《文心雕龙·体性》:“佶屈聱牙,非所以为美也。”
《汉书·扬雄传》:“其文佶屈聱牙,难以为继。”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辞佶屈聱牙,非所以为训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佶屈聱牙,不可读也。”
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