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49:52
成语“渺无音信”由“渺无”和“音信”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极其微小,没有音讯”,基本含义是形容音信全无,联系断绝,常用于表达对人或事物失去消息、无法联系的状态。
“渺无音信”出自近现代,具体文献出处较少,但其组成部分“渺无”和“音信”都是常见的汉语词汇。“渺无”意为极少、微小,“音信”则指消息、信息。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消失或失联,反映了对失去联系的无奈与焦虑。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多种场合。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渺无音信”来描绘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对朋友的关心,表达联系不上的焦虑。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流方式多样化,但“渺无音信”所表达的失联和孤独感依然存在。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联系的缺失容易引发焦虑和不安。这个成语提醒人们珍惜与他人的联系,关注彼此的音信。
“渺无音信”常常带给人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感觉,联想起对亲友的思念和对未知的担忧。这种情感反应能够引发共鸣,让人深刻体验到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与朋友失去联系的情况,那段时间我时常感到焦虑,心中总是挂念着对方的安危。这时,我常用“渺无音信”来形容我的感受,表达对失联状态的无奈和担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述: “在那片遥远的山谷中,她静静等待,心中充满了希望。然而,日复一日,渺无音信的消息如同那初升的朝阳,迟迟未至。她的心如同冬天的湖面,冰冷而静默。”
在英语中,可以用“out of touch”或“no new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短语的情感色彩和语境可能不同。例如,“out of touch”有时还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而“no news”则更加中性,单纯指没有消息。
通过对“渺无音信”的学习,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情感的载体。这一成语在表达失联和孤独感时,能够深刻反映出人们在关系中的脆弱与渴望。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敏感于人际关系的细腻变化。
你不能就这样渺无音信地丢开了我,让我孤零零地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既卒,其子孙散处四方,渺无音信。”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既死,其门人多散,渺无音信。”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其家流离,渺无音信。”
《旧唐书·李密传》:“密既亡,其党散,渺无音信。”
《南史·梁武帝纪》:“自是之后,渺无音信。”
他三年前离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