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38: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26:44
“发愤忘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发愤而忘记吃饭”。它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专注于某项事业或学*,以至于连吃饭的时间都忘记了,表达了对某事全心投入的精神状态。
“发愤忘食”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一书中,其中孔子讲述了学的热情与专注。这句话的背景是古代士子对学和进取的渴望,通常与志向远大、努力向上的人相联系。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发愤忘食的精神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追求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学和工作中。
“发愤忘食”常常引发积极的情感联想,如激情、奋斗和执着。它让我想起那些为了梦想而不断努力的人,并激励我在面临困难时也能保持专注和热情。
在我的学*生活中,曾经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我也经历过“发愤忘食”的状态。有时我会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书本中,连饮水的时间都忘记了。
在某个纷扰的城市中,有一个年轻的画家,白天上班,晚上则在小小的工作室里发愤忘食地创作。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仿佛每一笔都在诉说他心中的梦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be lost in one’s work”或“to be absorbed in one’s studies”,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同样传达了专注与努力的意义。
通过对“发愤忘食”这个成语的学,我深刻理解了专注和努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部分,更是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坚持的态度。在表达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鼓励自己和他人不懈追求目标。
《宋史·文苑传五·刘恕》:“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后汉书·张衡传》:“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其辞曰:‘发愤忘食,日昃不暇食。’”
《汉书·王莽传上》:“莽因是发愤忘食,日昃不暇食。”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