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3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5:34
成语“兵荒马乱”由“兵荒”和“马乱”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形容战乱时期的混乱不堪。基本含义是指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局势混乱,社会秩序崩溃,常用来形容人们生活在战乱或动荡的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
“兵荒马乱”最早出现在古代军事和政治的语境中,反映了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和动乱。它的具体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战乱场景的描述,例如《左传》中提到的诸侯之间的战争,以及后来的诗词作品中对战乱的描绘。这些描述强调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一成语。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多个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兵荒马乱”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与动乱。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警示现代社会珍惜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不再经历***战争,但经济危机、社会不公等现象仍然使人们感受到“兵荒马乱”的隐喻,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该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焦虑、不安的情感反应,联想起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也激发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这种情感在表达时,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身边的人们纷纷失业,生活陷入了“兵荒马乱”的境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珍惜稳定的生活环境。
在一个动荡的城市中,街头的广告牌如同在呼喊:“兵荒马乱,何时能安?”人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虽无所依,但心中依然燃烧着希望的火焰,期待着未来的平静生活。
在英语中,可以用“chaos”或“turmoil”来表达类似的意义。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混乱和不安的情感,但在文化背景上可能与战争直接相关的程度不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更多地强调社会变革与动荡之间的关系,而在**文化中,历史的战争背景更为突出。
“兵荒马乱”这个成语不仅在字面上反映了历史的动荡,更深入地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对这一成语的学,我更加理解语言的力量,以及在表达复杂情感时如何选择合适的词汇。这也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意识到成语的丰富内涵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浙江,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寇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
《宋史·岳飞传》:“兀术有劲兵,号‘铁浮图’,又曰‘拐子马’,皆重铠甲,毡衫覆之,三人为联,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置炮座,橹盾甚具。”
《旧唐书·郭子仪传》:“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晋书·食货志》:“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继沟壑。”
《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汜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外面兵荒马乱,乐工继续奏乐,弟子们强拉他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此时四处~,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致弄这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