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41:18
“无征不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证据就不能相信”。它强调了证据在判断和信任中的重要性,意味着在没有充分证明或依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地相信某种说法或观点。
“无征不信”出自《东周列国志》或《史记》。其历史背景与古代重视证据和事实的哲学思想有关。古代**的士人和学者通常强调对事实的尊重,认为信任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证据之上。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理性和证据的态度与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网络谣言的泛滥,“无征不信”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信息时要保持警惕和理性,以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无征不信”给人一种理性、严谨的感觉,联想起科学研究和逻辑分析。它让人想到在生活中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受他人影响。这种思维方式鼓励批判性思考,有助于提高个人判断力。
在我日常生活中,曾遇到朋友分享一则未经证实的新闻。我用“无征不信”提醒他们要查证事实,最终发现那是一则谣言。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声雨声皆是谣,
无征不信我心焦。
真相如影藏幽处,
唯有证据可明晓。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强调了必须看到证据才能相信。这表明不同文化中对于信任和证据的重要性是共通的,但在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无征不信”的学,我认识到在信息时代,理性思考的重要性。该成语不仅帮助我提升了判断能力,也提醒我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以事实为依据。这种思维方式在学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无征不信,无信不立。’”
《汉书·王莽传上》:“莽曰:‘无征不信,无信不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无征不信,无信不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无征不信,民无信不立。”
《论语·子路》:“子曰:‘无征不信,无信不立。’”
所谓夏礼、殷礼都已文献无征。“~”,故他所重视的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