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04: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6:13
成语“无一是处”字面意思是“没有一个地方是合适的”,引申为指某事物或某种情况非常糟糕,没什么可取之处,形容一无是处或没有优点。
“无一是处”的确切来源不明,但其构成和含义与**古代文人的批评和讽刺风格密切相关。它可能源于对某些事物的不满与否定,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事物标准的严格要求。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戏剧、和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批评或评价某个事物、作品或人的时候。比如在对一部电影、一本书或一位艺术家的评价中,可以用来强调其缺陷。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无一是处”作为批评性成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完美和优雅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愈发多元,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表达对某些不尽人意事物的失望,反映了对质量和价值的重视。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失望和沮丧,常常唤起对不如意事物的反思与批评。它可能影响我的思维方式,促使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谨慎,考虑事物的多面性。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提交的方案被领导批评为“无一是处”,这让我意识到在工作中细节的重要性。为了改进,我开始更细致地审视每一个环节。
在写作中,我尝试把“无一是处”融入到一首诗中:
夜幕低垂星无数,
孤灯独影梦难图。
一生追寻无一是处,
唯有悲叹在心中。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not a single good point”或“lacking in every respect”,传达的情感和含义相似,都是对某事物的全盘否定。
通过对“无一是处”的学*,我意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批评和评价时的准确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提升了我在表达不满时的艺术性和深度。
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为人,无一是处,而能久居相位,岂非时势使之然哉?”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无一是处,而能据河北,岂非时势使之然哉?”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无一是处,而能篡汉,岂非天命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然其为人,无一是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无亲,无信,无礼,无一是处。”
但这所谓“~”者,也只是对于“聪明绝顶的人”而言;在“蠢笨如牛的人”,却是“正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