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25:20
“任劳任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愿意承担辛劳,也愿意忍受怨恨”。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不怕艰苦,不怕责难,能够默默奉献,甘于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
“任劳任怨”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该传记中提到马援在执行任务时,尽管工作艰辛,受到非议,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懈怠,这种精神被后人总结为“任劳任怨”。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工作、学*或其他事务中,能够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角色;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鼓励他人要有耐心和毅力;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团队合作和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任劳任怨”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奉献和忍耐的美德,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忠”、“孝”等概念相吻合。在现代社会,尽管个体主义日渐突出,但“任劳任怨”的精神仍然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被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社会服务领域。
这个成语常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可能并不在聚光灯下,却用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创造了价值。这种精神让我感受到一种无私和坚韧的力量,鼓励我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尽管工作繁重且条件艰苦,但我和其他志愿者们互相支持,展现了任劳任怨的精神。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收获了友谊和成就感。
在某个小故事中,我可以写一位老农民,他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尽管收成微*,仍然“任劳任怨”,为家庭和村庄的未来默默奉献,最终在丰收的季节里,感受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bear the brunt”(承担重担)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往往不如“任劳任怨”那么强调自愿和无怨的态度。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忍耐”(nintai)也有类似的含义,强调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和忍耐。
通过对“任劳任怨”的学,我认识到这种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价值观。
诚不能以一躯称快万众,任天下之怨。
春秋时期,晋国相国赵盾想出走他国,赵穿知道后就率200卫兵把晋灵公杀了。太史在朝廷大事册上写“秋正月,赵盾在桃园谋害了国君夷皋。”赵盾叫太史改,太史不愿意。赵盾觉得大人物要任劳任怨,于是自我解嘲只有于心无愧就行
而杨嗣昌也完全执行他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