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5:27
“抱恨终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怀抱着遗憾直到生命的尽头。它表达了一种对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的深切遗憾,隐含着对人生无常和无法改变的现实的感慨。
“抱恨终天”源于古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中,书中塑造了许多因情感和理想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的人物形象。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对未能实现的志向和情感的感慨。
“抱恨终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心愿的人,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抱恨终天”体现了**文化中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在传统文化中,许多文人都强调理想的重要性,而现实中的挫折常常使他们感到无奈和遗憾。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反映了当代人对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的思考。
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深沉的惆怅和无奈,激发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它引发了对未实现理想的哀伤情感,让人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我的生活中,有时也会感到“抱恨终天”。我曾经因为工作原因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虽然现在的工作也不错,但偶尔会想起当初的选择,心中难免感到一丝遗憾。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抱恨终天”:
一生追梦如风影,
愿随清波逐浪行。
可叹浮云遮月影,
抱恨终天泪满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carry a grudge”或“to live with regret”。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对过去**的不满或遗憾,但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抱恨终天”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所承载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它不仅是对未实现理想的感慨,也是对生活选择的反思。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珍惜当下,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
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徐既死,其家破,则徐抱恨终天。”
《明史·海瑞传》:“瑞既死,其家破,瑞抱恨终天。”
《宋史·岳飞传》:“飞既死,其子云亦被害。飞抱恨终天,云亦不免。”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乃自投于井,左右救之,得不死。绍抱恨终天,遂发病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驰入汉军,汉军皆披靡,遂斩汉将韩信,抱恨终天。”
今老母已丧,~,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