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1:46
成语“恫疑虚猲”由四个汉字组成:
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通过恐吓和怀疑来制造一种虚假的威胁。基本含义是指用恐吓或虚构的恐怖来让人感到害怕,进而达到某种目的。
“恫疑虚猲”源于《左传》,原文是“恫疑虚猲,故使人之心不安”。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战国时期的权谋斗争有关,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各国之间相互猜疑和恐吓。这个成语强调了心理战的重要性。
“恫疑虚猲”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恫疑虚猲”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权谋与心理战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直接使用这个成语的场合不多,但其所表达的策略仍然适用于商业竞争、政治斗争及人际交往等方面。
这个成语让我想到权力游戏中的阴暗面,常常因为恐惧而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威胁时要保持冷静,避免被虚假的恐惧所左右。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同事用恫疑虚猲的方式来施压,试图让我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我意识到这一点后,选择了冷静应对,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并未让恐吓影响我的判断。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权臣们*惯于使用恫疑虚猲的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权力,然而,正是这种虚假的恐惧,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earmongering”,意指故意制造恐惧以达到某种目的。虽然语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在操控心理和舆论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恫疑虚猲”的学,我理解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反映。在交流中,意识到使用恐吓手段的潜在后果,可以帮助我在社交和职场中保持冷静与理智。这一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战国策齐策一》作“恫疑虚猲”。
《文选·班固·西都赋》:“是以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
《资治通鉴·汉纪》:“秦人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
《后汉书·班彪传》:“是以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
《汉书·贾谊传》:“夫以区区之秦,犹有恫疑虚猲之心,而况于天下乎?”
《史记·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
凡夫~,荒渺浮夸,举无所施其伎焉者,得此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