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03: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0:59
成语“文修武偃”字面意思是“文治修身,武功偃息”。其中“文”指文化、教育,强调知识和修养;“武”指军事、武力,强调力量和战斗。整体含义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应该重视文化的修养与教育,同时减少武力的使用,倡导以文治国。
“文修武偃”出自《左传》,原文中提及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即在和平时期,国家应该以文治为主,减少战争。这反映了古代**对文治的重要性和对武力的节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该成语通常用于政治、历史、教育等语境。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文修武偃”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强调文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知识与和平的重要性,适用于国家、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
该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对和平与文化的向往。它提示人们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平衡文化与力量。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常常将“文修武偃”作为一种治理理念。例如,在参与学生会活动时,我提倡通过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而非依靠强制手段来管理。
在一首诗中融入“文修武偃”:
文采飞扬书卷间,武勇安邦梦未眠。
修身齐家共治国,偃戈息战共团圆。
这首诗表达了对文化和和平的向往,体现了“文修武偃”的核心思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于“文修武偃”的理念可能体现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概念中,强调通过文化影响力而非仅依靠军事力量来治理国家。不同文化中对“文”和“武”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的重视。
通过对“文修武偃”的学,我对文化与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也要关注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和谐与发展。
我皇仁洽道丰,文修武偃,要荒毕服。
《清史稿·乐志八》:“文修武偃,国泰民安。”
《明史·乐志一》:“文修武偃,治臻上理。”
《元史·礼乐志五》:“文修武偃,德隆化洽。”
《宋史·乐志十二》:“文修武偃,声教布大。”
《旧唐书·音乐志一》:“文修武偃,遍于四海。”
明·谢谠《四喜记·诗咏花鱼》:“四海安康,边疆安静,~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