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0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4:33
“手足无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手和脚都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在某种情况下无计可施、束手无策,常用来表示对困难或突发**感到无助和焦虑。
“手足无措”的确切来源并不明了,但它的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惯。成语中的“手”和“足”象征着人身体的主要活动部位,强调了人在紧急情况下失去行动能力的无助感。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学和民间故事中也有出现,反映了人们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奈和挣扎。
“手足无措”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手足无措”在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无助感的深切理解,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决策或突发时。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许多人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这个成语往往带给人一种压迫感和焦虑感,反映了人在面对未知或复杂问题时的脆弱。它也可能引发对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进行重要的工作汇报时,由于准备不足和突发问题,我感到手足无措。这让我认识到充分准备和应对突发**的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预先规划。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雪花纷飞,城市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小镇的居民们手足无措,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他们的生活一时间陷入了停滞。街道上,行人们在纷飞的雪花中踟蹰不前,仿佛失去了方向,只有灯光透过窗户,传递出温暖的希望。
在英语中,“at a loss”或“at sixes and sevens”可以表达类似的无助状态,但其文化背景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同文化中对无助感的阐释和表达也各有特色,反映了各自社会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通过对“手足无措”的学,我对这一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表达了无助感,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对我的语言学和日常表达都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我对汉语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上闻之,手足无措。”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手足无措。”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手足无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手足无措。”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手足无措。”
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