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0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52:04
“杳无音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任何音信或消息”。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一段时间内完全没有消息,令人担忧、困惑或失落。
“杳无音耗”的来源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但其中的“杳”意为深远、隐秘,常用来形容难以捉摸的状态。“音耗”则指音信、消息的消失。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失去联系的焦虑,尤其在信息传递不便的历史背景下,杳无音耗的情境令人更加焦虑和不安。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交通和通信条件有限,人的失联往往会引发家人和朋友的极大焦虑。因此,“杳无音耗”不仅反映了语言的表达,也承载着人们对失去联系的深切关注。在现代社会,尽管通信技术发达,依然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中失联,因而该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杳无音耗”常常带有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感,尤其是与亲友失去联系时。这种情感反应使得人们在表达思念、担忧时更加生动,也促使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因工作原因长期未联系,大家都很担心他的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常常在群聊中提到:“他这段时间杳无音耗,真让人心急。”这让我们更加团结,继续尝试联系他。
在写作时,我尝试将“杳无音耗”融入到一首诗中:
月明孤影随风逝,
杳无音耗梦中迷。
何时再见旧时友,
相思惆怅寄云飞。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out of touch”或“gone silent”来形容失去联系的状态。这些表达同样承载着对失联的忧虑和不安。
通过对“杳无音耗”的学习,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语言在表达情感和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在我日常交流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思考时更加精准。
唯妻泣曰:‘汝投于海,杳无音耗……何得在此?’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自从你祖父从湖南回来之后,杳无音耗。”
《聊斋志异·阿绣》:“自此杳无音耗。”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自此一别,杳无音耗。”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自此一去,杳无音耗。”
《旧唐书·懿宗纪》:“自是帝每行幸,常以宰臣留京师,杳无音耗。”
刘母见子久出不归,~,即在任邱县控追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