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4:0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4:45
“孀妻弱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家庭中缺乏强壮的男性支持,通常暗示着脆弱、无助的状态。
“孀妻弱子”这一成语的具体来源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可以推断其形成与古代社会对家庭结构的重视有关。在传统的家庭中,男性通常承担着经济和保护的角色,女性和儿童则相对依赖于男性。因此,失去男性的家庭常被视为处于弱势地位。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社会或家庭中缺乏力量和支持的情境,常见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社会评论中。例如,在描述战争或灾难中,很多家庭失去顶梁柱的情况时,可以用“孀妻弱子”来形容这些家庭的困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被视为家庭的支柱,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家务和抚养子女的角色。因此,“孀妻弱子”反映了社会对于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在现代社会,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提升,这一成语的使用可能会引发关于性别和家庭角色的讨论。
“孀妻弱子”这一成语常常带给人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情感,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的人们。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激发同情心和责任感。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因为丈夫去世而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邻居。她的坚强和无助让我深刻感受到“孀妻弱子”所传达的家庭困境,也让我意识到社区支持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孀妻弱子”:
月明孤影照窗前,
孀妻弱子泪满涟。
寒风细语诉心声,
愿得温暖共此生。
通过这样的创作,可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同时,传递出希望和温暖的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家庭结构和对女性、儿童的保护观念可能存在差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ingle mothers and their children”,强调单亲家庭的挑战。而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更加强调集体和社区的支持。
“孀妻弱子”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家庭结构的脆弱,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学习和使用这一成语时,我们应当思考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并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习中重要,因为它促使我们深入理解文化、情感和社会责任的联系。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晋书·王导传》:“导有孀妻弱子,不能自存。”
《后汉书·列女传》:“有孀妻弱子,无以自存。”
《汉书·王莽传上》:“莽有孀妻弱子,不能自存。”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贫,有孀妻弱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孀妻弱子,无以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