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2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2:23
成语“大逆无道”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是指严重的背叛行为,特别是对国家、**或社会规则的叛逆。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行为极端不道德,违背社会或伦理规范。
“大逆无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古代,忠臣孝子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背叛君主、国家或伦理道德的行为都会被视为“逆”。“无道”则强调这种行为的极端不合理性。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指责那些叛乱者或不忠之人,常见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忠诚与背叛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标准,社会常常通过“忠臣”和“逆臣”的概念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如今,虽然社会观念有所变化,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道德的维护,这个成语仍然有其适用性。
“大逆无道”在使用中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它不仅指责行为本身,还暗示了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挑战,令人反感和愤怒。这样的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个体在面对不正当行为时的态度和言辞。
在生活中,曾遇到过一个朋友背叛了我们的信任,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那时我就想到了“大逆无道”这个成语,觉得用它来形容这种行为再合适不过了。
在一首诗中,可以如此运用:
月明月照夜色寒,
大逆无道欲何还。
忠臣孝子皆心痛,
愿随风去入云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reason”或“betrayal”,这些词同样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但在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在英语文化中,背叛常常被视为个人道德的缺失,而在中文文化中,背叛则多与国家、家庭的观念紧密相连。
通过对“大逆无道”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忠诚与背叛在文化和道德上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意言行,避免做出被视为“大逆无道”的行为。
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晋书·王敦传》:“敦大逆无道,举兵反晋。”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大逆无道,擅行废立。”
《后汉书·袁绍传》:“绍大逆无道,谋逆汉室。”
《汉书·王莽传》:“莽大逆无道,篡汉自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逆无道,杀义帝而自立。”
昔以革命为~,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动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