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2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6:55
“碌碌无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工作忙碌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或表现。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平凡、普通,没有突出的才华或能力。
“碌碌无奇”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为“碌碌无奇,岂足以托君子之托”。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个人成就的重视,强调只有具备非凡的才华和成就才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在日常对话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没有什么亮点或成就。例如,谈论某个同事时可以说:“他工作努力,但碌碌无奇,没什么突出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用来描绘一个人平凡的生活状态或内心的失落感。
在**文化中,成就和地位通常被赋予较高的价值。碌碌无奇的状态被视为一种负面评价,尤其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人们更渴望表现出色,追求卓越。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追求。
“碌碌无奇”常常带有一种失落感,令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没有机遇的人。它引发人们对个人价值和成就的思考,可能让人感到焦虑或无奈,也激励着人们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有时会感到工作和学*都是碌碌无奇,缺乏成就感。特别是在进行重复性工作时,我常常希望能有所突破,以避免这种平淡无奇的状态。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明点滴窗前影,碌碌无奇夜渐深。
梦中追寻千般景,醒来仍是一场空。
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传达出对平凡生活的反思与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verage”或“mediocre”,这两者也常用于形容平庸的状态。虽然它们的使用场合有所不同,但都能传达出对平凡生活的某种失落感。
通过对“碌碌无奇”的学,我深刻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人的努力和成就尤为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更深入的反思。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高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
但闻负天下之大名,心有高天下之大才,方足以当之。若碌碌无奇,未免取天下之笑。
《明史·文苑传·徐祯卿》:“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然祯卿独以诗名,碌碌无奇,不为时所重。”
《宋史·文苑传·刘恕》:“刘恕,字道原,临江军新喻人。父涣,字凝之,为颍上令,以刚直不容于时,弃官去,隐居庐山,号‘南涧先生’。恕少颖悟,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而碌碌无奇。”
《晋书·王衍传》:“王衍,字夷甫,琅邪临沂人也。父乂,为平北将军。衍少有重名,而碌碌无奇,不为乡里所称。”
《后汉书·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父稚,琅邪太守,彪少与从兄嗣共游学,嗣学不成,彪独好古文,碌碌无奇。”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碌碌无奇,不足与谋。”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要向楚王求救兵,想带二十名门客,只得十九名,毛遂自荐参加,在与楚王谈判陷于僵局时,毛遂按剑上前,迫使楚王立誓与赵国联合抗秦。事后毛遂讥笑同去的那些门客庸庸碌碌,靠别人才办成事
《平山冷燕》第十八回:“但闻负天下之大名,心有高天下之大才,方足以当之。若碌碌无奇,未免取天下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