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5: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9:56
“浮而不实”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表面浮躁而没有实际内容”。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事物虽然看起来华丽、表面上吸引人,但实际上缺乏实质内容或实际价值。这个成语强调了表象与内涵之间的对比,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真实本质。
成语“浮而不实”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事物表象与实质的思考。在古代文人或哲学家们的著作中,常常可以找到对表面现象与内在真实的探讨。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文化中重视内在价值的传统。
“浮而不实”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浮而不实”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适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产品和服务往往强调外在的吸引力,而忽视了实际的质量和价值。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要关注其内在的真实,避免被表象迷惑。
“浮而不实”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一些时尚潮流和网络红人。他们的表面光鲜亮丽,却可能没有真正的内涵。这个成语让我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培养了我对事物的批判性思维。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经参与一个项目,表面上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缺乏有效的计划和支持,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浮而不实”的含义,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实际内容。
在春天的花园里, 花儿虽娇艳如画, 但若无根基扎实, 终究是浮而不实的梦。
在英语中,与“浮而不实”相对应的表达可能是“superficial”或“shallow”,这两个词也强调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虽然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的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浮而不实”的全面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批判,更是对内在价值的重视。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在交流中关注内容的实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辨别真伪。
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为人,浮而不实,好大言,无其实。”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浮而不实,好大言,无其实。”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浮而不实,好大言,无其实。”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而其为人,浮而不实。”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朱熹注:“浮而不实,无根之言。”
他办事总是浮而不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