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2:28
“砥柱中流”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砥柱”在“中流”(水流的中央)。它用来比喻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定不移、不受外界影响的人或事物,常常形容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能够保持稳定、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力量。
“砥柱中流”最早出自《左传》。在这部古代典籍中,有句描述为“砥柱中流,坚贞不屈”。历史上,砥柱是一种坚固的石头,象征着支撑和稳定。这个成语强调在风浪中不动摇的精神,体现了古人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
“砥柱中流”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高度重视。“砥柱中流”不仅反映了个人品质的追求,也体现了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和勇气,传递正能量。
“砥柱中流”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内心的坚韧和不屈。它鼓舞我在逆境中保持信念,也让我意识到身边人的支持与影响。这个成语常常激励我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成为他人心中的“砥柱”。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重大挑战,当时我面临着学业压力和个人危机。我告诉自己要成为“砥柱中流”,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都要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我成功克服了困难。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风急浪高砥柱立,
心存信念不言弃。
任凭潮起潮落时,
愿做中流守护者。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比喻。例如,英语中有“rock in a storm”,也用来形容在风暴中坚如磐石的存在。虽然比喻不同,但同样传达出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对“砥柱中流”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坚韧的生活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使我的表达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
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宋史·岳飞传》:“岳飞曰:‘臣虽不才,愿为国之砥柱,以报陛下。’”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四年》:“李愬曰:‘臣虽不才,愿为国之砥柱,以报陛下。’”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虽鄙陋,窃慕古人之志,愿为汉之砥柱,以报陛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将兵,汉王使使者赐韩信金千斤,曰:‘将军为汉之砥柱,不可不厚赐。’”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帅师伐郑,郑伯逆之,荀林父曰:‘郑,吾仇也,不可不伐。’遂战于中流,荀林父为砥柱。”
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青年乎!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