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1:21
“中流底柱”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河流中间的支柱,形容在困难或关键时刻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动荡或危急的情况下,能够起到支撑、稳定作用的中心人物或关键事物。
“中流底柱”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文为“中流击楫”,意在描绘在激流中奋勇向前的场景。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船只的结构有关,船只在航行时,底部的柱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是船体稳固的重要部分,因而被引申为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的人或力量。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等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支撑和稳固往往被视为高尚的品质。在家庭、团队、国家等多个层面,能够成为“中流底柱”的人通常受到尊重和崇敬。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强调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中流底柱”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信任和依赖。当提到一个人是“中流底柱”时,联想到的是他/她在团队或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带给人安全感和稳定感。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位老师在我学*过程中一直是我的“中流底柱”。在我面临学业压力时,她的支持和鼓励使我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取得好成绩。这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也可以成为他人心目中的“中流底柱”。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风急浪涌舟行险,
中流底柱心无惧。
坚定信念如磐石,
共渡难关共此生。
这首诗通过比喻,表达了在风浪中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支撑。
在英语中,可以用“pillar”来形容支柱,例如“a pillar of strength”,意指某人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其含义和使用情境相似,强调了在困境中稳定的作用。
通过对“中流底柱”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形容一种状态,更是对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明史·徐达传》:“达为中流底柱,国之重臣。”
《宋史·岳飞传》:“飞为中流底柱,国之干城。”
《晋书·王导传》:“导为中流底柱,朝廷倚之。”
《后汉书·班彪传》:“彪以彪为中流底柱,不可一日无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置之咸阳,以为中流底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