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5:48
成语“不言而谕”的字面意思是“不说话就能让人明白”。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种非语言的方式,使人理解某种道理或意图。这种理解往往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是通过某种暗示、行为或环境所传达的。
“不言而谕”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论语·为政》。孔子在其中提到“君子以文德,德不言而谕”。这表明,君子通过其德行和修养,自然能够影响和启发他人,而不需要用言语进行解释和说明。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语言的使用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德行和品格被认为是影响他人的关键。因此,“不言而谕”体现了通过内在修养和行为影响他人的理想。在现代社会,这种理念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非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场合。
“不言而谕”带给我一种深邃的智慧感,仿佛通过行为和气质传递的信息比语言更有力量。这也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很多道理不需要多说,往往通过行动和态度就能让人理解。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团队活动,大家彼此之间没有多说话,但通过默契的配合和行动,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感觉到“不言而谕”的真实存在,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让一切变得顺利。
在一首诗中使用“不言而谕”:
晨曦微露映山川,
不言而谕心中愿。
流水潺潺诉情意,
花间一笑尽天缘。
在英语中,可以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来表达类似的意义,强调行为比语言更能传达意图。然而,“不言而谕”更加注重内在修养和德行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行为的结果。
通过对“不言而谕”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非语言的沟通同样重要。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因为这不仅能影响自己,也能影响他人。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如何通过行动和气质传达信息,而不仅仅依赖于言语。
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后汉书·班彪传》:“彪曰:‘不言而谕,其知之乎?’”
《汉书·王莽传上》:“莽曰:‘不言而谕,其知之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不言而谕,其知之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曰:‘不言而谕,其知之乎?’”
《论语·子罕》:“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与“不言而喻”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