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25:48
成语“不言而喻”的字面意思是“无需言语就能明白”,形容事情的真相或道理显而易见,容易理解。其基本含义是指某种道理或事实非常明显,不需要多加解释或说明。
“不言而喻”出自《论语·为政》,其中有句“君子欲于言而不欲于言,不言而喻”。意思是君子希望通过言语来表达,但有些事情显然不需要言语,已经可以明白。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智慧和理解的重视,并强调事物真相的直观性。
“不言而喻”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强调智慧和直觉的价值。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与传统文化中的常识、伦理和美德相联系。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速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中,某些道理已成为共识。
“不言而喻”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无需多言的默契与理解,例如亲密的朋友之间、家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它反映了人际关系中那种深层次的共鸣与默契。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个朋友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大家都默契地认为他会得到升职。这种显而易见的结果让我想到了“不言而喻”,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无需多说。
在创作中,我尝试使用“不言而喻”来表达情感:
在夜空星辰下,
心事如星光闪烁,
不言而喻的爱意,
在静默中蔓延。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self-evident”,同样用来形容某事物显而易见。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某些事实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通过对“不言而喻”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这一成语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提醒我在沟通中关注那些直观明了的真理。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帮助我更有效地传递思想与情感。
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后汉书·班彪传》:“彪以世祖既免王莽之难,天下咸服,而犹未定,乃作《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其言多引经传,文辞宏丽,自成一家之言。”李贤注:“不言而喻,谓其理之显然,人所共知者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如此,则不言而喻矣。”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虞卿曰:‘不然。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虽未立见,而其利钝已自不言而喻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注:“不言而喻,谓其理之显然,人所共知者也。”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注:“不言而喻,谓事之当然,人所共知共由者也。”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