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6:47:52
成语“吊民伐罪”由“吊民”和“伐罪”两个部分组成。字面上,“吊民”意指对百姓的哀悼或关心,而“伐罪”则表示惩罚罪犯。整体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为百姓鸣不平,惩罚那些作恶多端、危害社会的人,强调了执法者应为人民的利益而进行的正义行为。
“吊民伐罪”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吊民伐罪,天子之德”,讲述的是周朝时期,天子应当对民众的苦难表示关心,并惩处那些罪犯。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对统治者职责的看法,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负责的基础上。
“吊民伐罪”可以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吊民伐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体现了统治者和官员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以及对人民生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政治环境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它联想到那些为民请命、勇于斗争的英雄人物,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不屈不挠,勇于发声。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曾经参与到一个旨在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项目中。在讨论过程中,我提到了“吊民伐罪”,强调了我们需要为那些被忽视的人争取权益,这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吊民伐罪”融入表达:
青天无云冤气凝,
吊民伐罪志不平。
苍生呼号山河动,
愿得公道日月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justice for the oppressed”,强调为被压迫者争取正义的意义。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共同点在于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人权的尊重。
通过对“吊民伐罪”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提醒我们在社会中要有担当,勇于为正义发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情感、思想。
诛其罪,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吊民伐罪,以伸大义。”
《后汉书·光武帝纪》:“吊民伐罪,以平天下。”
《汉书·王莽传》:“吊民伐罪,以讨不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吊民伐罪,以诛暴秦。”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吊民伐罪,以救其难。”
丞相兴仁义之兵,~,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