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3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0:58
“措手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时间采取措施,无法应对。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事情发生得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或处理。
“措手不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措手”意为采取行动或措施,“不及”则表示来不及,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在突发情况下的手足无措。成语的使用在古文中逐渐被广泛认可,并在明清时代后期开始普及。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突发频繁发生,"措手不及"这一成语的使用愈发普遍。它反映了人们对不可预见的无奈与焦虑,尤其是在工作、生活及社会变迁中,表现出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深刻认识。
“措手不及”给人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情感反应,常常让人联想到突发的危机和无法掌控的局面。这种情感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时,容易引发紧张、无助和慌乱的联想。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临时接到通知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而我完全没有准备,感到非常紧张,正是“措手不及”的真实体验。当时我意识到提前准备的重要性,这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加注重规划和应变能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措手不及”:
风卷云舒瞬息间,
骤雨来袭措手不及。
心中波澜难自控,
一丝冷静在心底。
这段诗歌描绘了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以及人们在困境中的心态。
在英语中,“caught off guard”或“taken by surprise”可以视为“措手不及”的对应表达。它们在语境中也常用于描述突然发生的**,让人措手不及的情境。
通过对“措手不及”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突发*的成语,还反映了人类对不可预见事物的无奈和脆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情境,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咱今晚间,领着百十骑人马,偷营动寨,走一遭去,杀他个措手不及。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那人措手不及,被他一刀砍中肩膀。”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措手不及,被那人一把抓住。”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措手不及,被那汉子一刀砍伤了左臂。”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军不利,夜乃得引去,诸将多措手不及。”
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