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01:15
成语“忍痛割爱”由四个字组成:“忍痛”意指忍受内心的痛苦,“割爱”则表示割舍掉自己所爱的事物。整体而言,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忍受痛苦而割舍掉自己所爱的东西,基本含义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或更长远的目标而放弃某些感情或事物。
“忍痛割爱”这一成语的起源较为模糊,但一般认为与古代文人所描绘的情感经历有关。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形象地表现出为了追求更高目标而不得不放弃某些情感或事物的无奈。与之相关的典故可能源自古代侠义之士对爱情和友情的重视与牺牲。
“忍痛割爱”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在做出艰难选择时的情感状态;在演讲中,它可以用来强调为了追求理想或目标所需的牺牲精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华文化中,情感与责任的冲突常常被视为一种人生哲理。“忍痛割爱”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无奈与坚韧。在现代社会,尤其在职场与人际关系中,这种牺牲精神依然受到重视,提示人们在追求目标时需要勇于放弃。
“忍痛割爱”容易引起人们对内心挣扎的共鸣,尤其是在做出艰难选择的时刻。它让人联想到一种深刻的牺牲精神,既有痛苦也有成长,表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一段长久的友谊。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忍痛割爱”的含义,虽然心中不舍,但为了未来的发展,我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在某个阴雨绵绵的黄昏,一个年轻的女孩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滴,心中默念:“为了梦想,我愿意忍痛割爱,哪怕是那份曾经的温暖。”
在英语中,“to bite the bullet”可以传达类似“忍痛割爱”的情感,意指在艰难时刻作出痛苦的决定。而在西方文化中,牺牲与选择的主题也常常贯穿于文学和电影中。
通过对“忍痛割爱”的学习,我意识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选择时需要勇敢放弃某些事物。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选择的艰难。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牺牲。
爱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后,我忍痛割爱。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忍痛割爱,以让位於肃宗。”
《后汉书·袁绍传》:“绍忍痛割爱,以让位於曹操。”
《汉书·王莽传》:“莽忍痛割爱,以让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忍痛割爱,以封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忍痛割爱,以赐其臣。”
我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