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04
“击辕之歌”字面意思为敲打车辕的歌曲。它通常指的是在行军或旅行时,士兵或旅行者为了鼓舞士气、提振精神而唱的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象征着团结、鼓舞和奋斗的精神。
“击辕之歌”出自《左传》,描述了春秋时期的士兵在征战中唱歌以激励士气的场景。在古代,士兵在行军时常常会通过歌唱来保持士气,表达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同伴的鼓励。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士兵的鼓舞,也是对团队精神的强调。
在文学作品中,成语“击辕之歌”可以用来形容团队在面对困难时的团结与奋进。在日常对话中,当人们讨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态度时,也可以引用这个成语。在演讲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鼓励听众共同努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社会,士兵的士气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击辕之歌”体现了古人重视集体精神和士气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中,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每当提到“击辕之歌”,我会联想到团队的力量和共同奋斗的情景。这种情感让我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无论是团队工作还是个人成长,鼓励与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我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我们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为了提升士气,我们会在每次会议开始时分享一些积极的故事或鼓舞人心的歌曲,仿佛在唱着“击辕之歌”,这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击辕之歌”:
风吹动战旗猎猎响,
击辕之歌唤醒希望。
众志成城共奋进,
勇敢追梦无所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inging the praises”,也强调了通过歌唱来激励和团结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歌唱的力量和团结的精神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击辕之歌”的学习,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团结与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多么重要。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声,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旧唐书·音乐志二》:“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南史·隐逸传下·陶潜》:“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淮南子·说山训》:“击辕之歌,抚节而和,知音者以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