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2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25
“函矢相攻”是一则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信件和箭矢互相攻击”。它比喻双方在言辞上互相攻击、责难,或者在争论中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主要通过书信或语言进行争斗。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争吵、辩论等场合。
“函矢相攻”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历史背景与古代书信的使用有关。在古代,书信是沟通的重要方式,而“矢”则是指武器,象征着攻击性。这个成语可以反映出古代人们在处理矛盾时,常常以书信作为交流的工具,从而产生了这种语言上的对抗。
在**传统文化中,语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函件的使用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而这种通过书信进行的言辞攻击与现代社会中网络争论的情形相似。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函矢相攻”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扩展到网络环境中,反映出社交媒体时代的争论现象。
“函矢相攻”让我联想到激烈的争论和冲突。这种情感反应往往带有紧张和对抗的色彩。在生活中,看到朋友们因观点不合而争吵时,常常会想起这个成语。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就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几乎变成了“函矢相攻”,有些朋友甚至拿出手机在社交媒体上辩论。我当时感到这种争论既有趣又略显无奈。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下孤灯照夜寒,
笔尖轻舞诉心间。
言辞如箭飞四散,
函矢相攻谁为先?
这段诗描绘了在夜晚通过书信进行讨论的情景,表达了言辞之间的激烈冲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ord battle”或“verbal sparring”,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语言上的对抗。不同文化中,争论的方式和*惯也有所不同,但语言攻击的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对“函矢相攻”的分析,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也可以成为冲突的载体。这个成语帮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敏感地看待争论和冲突的本质,提高了我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和思考。
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袁绍曰:‘夫函矢相攻,而善射者为之长。今吾之所以能强,以吾能用士也。’”
《汉书·艺文志》:“函矢相攻,而善射者为之长。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函矢相攻,而善射者为之长。今赵之所以能强,以吾能用士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侵蔡,蔡人败之。郑伯请成于蔡,蔡人不许。郑伯怒,函矢相攻,蔡人惧,乃许成。”
《孟子·公孙丑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今夫函矢相攻,而善射者为之长。”
今夫儒者~,蜩螗相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