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3:48
“击筑悲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敲击筑(古代的乐器)唱悲歌”,它主要表达的是因遭遇不幸或悲伤而发出的音乐或歌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逆境中仍然表现出的悲伤与无奈,或是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击筑悲歌”出自《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故事讲述了屈原在流亡生涯中,面对国破家亡的悲凉,敲击乐器发出悲歌。这一典故反映了屈原作为爱国者的无奈和对故国的思念,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与绝望。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击筑悲歌”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对历史悲剧的反思。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国家、家庭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于表达对生活挫折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的怀念。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仍坚持自我,发出悲鸣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总是充满感动,也让我反思生活中的种种不易。它使我意识到,悲伤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失去朋友的痛苦,那段时间我常常独自一人,听着悲伤的音乐,感觉自己就像在“击筑悲歌”。这种情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无常与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夜深人静,月光下的古琴轻轻响起,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悲歌,击筑悲歌的音符在空中回荡,唤起那段已逝的岁月。”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orrowful song”或“lament”,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对失去和悲伤的感受。在不同文化中,悲伤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但情感的共通性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击筑悲歌”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悲伤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找到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的掌握使我更能体会到汉语的深刻与优美。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公元前227年,秦国打败赵国,迫近燕国。燕国太子丹请勇士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带上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及督亢地地图。太子丹把他送到易水河边,高渐离为荆轲奏乐,荆轲怒发冲冠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