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2:33
成语“年逾不惑”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年龄超过四十而不再困惑”。在古代,四十岁被视为一个人成熟稳重的标志,意指到了这个年龄,个人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已趋于成熟,能够清晰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年逾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其中孔子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句话强调了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孔子认为,三十岁时应该确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四十岁时则应当对人生的各种事情具备清晰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年逾不惑”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通常是在人生和事业的某个阶段上,能够对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判断,体现出一种成熟的状态。可以在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以及演讲中使用,比如:
在**文化中,四十岁被视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强调成熟和稳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年龄段承担起家庭和工作的重担,因此“年逾不惑”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体现了对成熟和责任感的期待。
“年逾不惑”带来的情感反应常常是敬佩和期待。对年**的尊重,以及对年轻人未来的期待,都在这个成语中得以体现。它引发了对人生历程的思考,让人反省自己的成长。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年逾不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关怀让我深受启发。他的成熟和稳重让我意识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成熟的心态和判断力是多么重要。
在一个诗句中: “年逾不惑心如水,波澜不惊看世间。” 这句话试图表达一个人在经历了许多风波后,内心依然保持平静与清醒的状态。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fe begins at forty”,这一说法强调到了四十岁后人生的新的开始与机遇,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成熟和人生阶段的认可。
通过对“年逾不惑”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成熟的思维方式。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加注意到对方的经验和智慧。
次年登进士,为庶常,显重于词林,其年且逾不惑久矣。
《宋史·文苑传·欧阳修》:“修年逾不惑,文章愈工。”
《后汉书·班彪传》:“彪年逾不惑,好古文。”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四十而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吴可读再放诞豁达,也不能无惭,想想~,功名未立,有负老母的殷望,不可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