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58:09
“心胆俱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和胆都碎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的恐惧、悲痛或震惊中,心理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通常指一种无以承受的情感状态。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心惶惶、惶恐不安状态的描述。成语中的“心”象征情感、思维,而“胆”则象征勇气和决心,因此它反映了人在面临重大打击或恐惧时的脆弱状态。
“心胆俱碎”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以及演讲中,常常用来描述在遭遇突发**、重大损失或悲剧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
在文化中,情感的表达往往是内敛而深刻的,“心胆俱碎”所反映的情感状态在面对重大社会变故和家庭悲剧时尤为常见。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在描述心理创伤、悲痛和恐惧等情感时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灾难等情况下。
“心胆俱碎”这个成语给人的感受是沉重而悲伤的,往往让人联想到无助和绝望。它可以引发对自身经历的深思,比如失去亲人或朋友时的情感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位亲人的去世,那种心中的痛楚让我感到“心胆俱碎”,难以自已。在与朋友分享这一经历时,我用到了这个成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的感受。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这个成语:
夜深人静思君影,
心胆俱碎泪满盈。
月明点滴悲声起,
孤舟独行无所依。
通过这种方式,成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也增强了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broken”,虽然其侧重于情感的破裂,但未必包含“胆怯”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悲痛和恐惧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但“心胆俱碎”所传达的深刻感受在许多文化中都是共通的。
“心胆俱碎”不仅是一个表达悲痛与恐惧的成语,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也提醒我们对情感的细腻把握。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加生动地表达内心的复杂感受。
[夫差]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军士已知家国被袭,心胆俱碎,又且远行疲敝,皆无斗志。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听得这话,心胆俱碎,不觉泪下。”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闻言,心胆俱碎,急欲逃走。”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宝玉听了,心胆俱碎,不觉大哭起来。”
《水浒传》第十八回:“宋江听得,心胆俱碎,慌忙逃走。”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闻之,心胆俱碎,急令退兵。”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7回:“炀帝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