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0:09
“吞声饮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咽下声音,饮下怨恨”。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遭受委屈、不满或冤屈时,选择沉默不语,心中忍受痛苦与憋屈。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忍辱负重,默默承受挫折与不公的人。
“吞声饮恨”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其中提到的内容描绘了人物在遭遇不公时的无奈和苦楚。成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挣扎,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和无奈。在古代,很多人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忍气吞声,无法发声抗争,因此这个成语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吞声饮恨”常用于多个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吞声饮恨”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忍耐与宽容。这种文化背景下,许多人在面对不公时选择隐忍,以求得社会和谐。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忍耐有时也被视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在强调个人权利和表达自由的当今社会,如何平衡忍耐与发声变得尤为重要。
“吞声饮恨”通常带给人一种悲伤与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因为环境或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牺牲自我、隐忍不发的人。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引发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公义的渴望。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公的对待。尽管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委屈,但我选择了吞声饮恨,等待时机反击。事后我意识到,虽然有时沉默是出于保护自己,但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发声。
在夜晚的星空下,忍耐的心如暗流涌动, 吞声饮恨,渴望的泪水洒落无声, 我在心中默念,未来必将光明, 不再忍耐,勇敢出声,追寻心中的梦。
在英语中,可以用“bite the bullet”来表达一种忍耐的状态,意指面对痛苦而选择坚持。虽然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吞声饮恨”更加强调内心的隐忍与无奈,反映了文化中对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吞声饮恨”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在逆境中的无奈,也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既要学会忍耐,也要懂得适时发声,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曹操攻邺,袁绍病笃,左右劝之曰:‘公何不东奔曹操,以图后计?’绍曰:‘吾有三子,皆幼,吾死之后,彼必为操所杀,吾何忍弃之!’遂吞声饮恨而死。”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归邺,左右劝之曰:‘公何不东奔曹操,以图后计?’绍曰:‘吾有三子,皆幼,吾死之后,彼必为操所杀,吾何忍弃之!’遂吞声饮恨而死。”
《汉书·王莽传下》:“莽既灭,宗室刘崇等谋反,莽诛之,夷其族。崇子嘉,莽以为郎,嘉泣曰:‘吾父为莽所杀,吾何面目见天下人!’遂吞声饮恨而死。”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荀林父伐郑,郑伯逆之,荀林父曰:‘郑伯逆我,我何敢当?’遂退。郑伯归,告于庙,曰:‘晋师退,我无以报也。’乃吞声饮恨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从今惹得俺~,凭吊秋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