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0:29
“吞声饮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忍住声音,饮下眼泪”。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因遭受委屈、痛苦或屈辱而选择沉默忍耐,抑或是心中充满悲苦却不愿表达出来的状态。基本含义则是指在逆境中忍耐、不发声。
“吞声饮泪”这个成语的具体出处不详,但它常常被用于描述古代文人或普通人在社会压力、家庭纷争等不幸遭遇下的无奈与苦楚。类似的表达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吞声饮泪”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忍耐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然而,过度的忍耐可能导致心理问题或社会不公。因此,“吞声饮泪”在现代社会中也引发了对情感表达与心理健康的反思,强调了适当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吞声饮泪”让我联想到很多人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公与无奈,情感上有一种压抑与痛苦的感觉。这种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醒我们关注身边人的感受。
在我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曾经历过一段工作中的不公平对待,虽然心中充满不满,但我选择了吞声饮泪,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去反映自己的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沉默并不总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表达才是更好的选择。
在某个故事中,我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在经历家庭变故后,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痛苦,她选择“吞声饮泪”,在夜深人静时,默默流泪,将所有的委屈化为对未来的希望。这个故事展现了她内心的坚韧与成长。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bottling up emotions”,意味着压抑情感,尽管在表达上不如“吞声饮泪”那么形象,但同样传递了忍耐与隐忍的主题。不同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有些文化鼓励直接表达,而有些则提倡隐忍。
通过对“吞声饮泪”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忍耐与表达之间的平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他人的情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思考在面对不公时应如何采取行动。
其母彭氏,吞声饮泪,对着明升道:‘事已至此,不如早降,以免生灵之苦。’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不觉吞声饮泪,心中暗想:‘我若能得她为妻,死亦无憾。’”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至燕,见元主,吞声饮泪,不言而退。”
《全唐诗·白居易·长恨歌》:“吞声饮泪别君去,此去何时见君面。”
《文选·曹植·洛神赋》:“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吞声饮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吞声饮泪。”
可怜的三妹~,陪着个冰凉的青蛙呀共枕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