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13:35
成语“以容取人”的字面意思是通过外表、容貌来判断一个人。其基本含义是强调以人的外在形象来评判其内在品质或能力,通常带有贬义,暗示一种肤浅的评价标准。
“以容取人”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之德,风行天下,小人之德,天子之容”。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外表与内在关系的关注,强调外表往往不应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或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容取人”可以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和演讲中。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批评社会上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在日常对话中,朋友之间可能会讨论某人被误解的原因,提到“他被以容取人”。在演讲中,可能会用此成语来倡导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以容取人”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变得更加明显。外表的展示和评价常常影响人们的交往和职业发展。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关注内在的价值,避免表面的判断。
这个成语引发我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常常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以容取人。它促使我更加关注他人的内在和真实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因为外貌对某人产生误解,后来通过深入交往才发现他具有非常优秀的才华。这让我意识到以容取人的危险,也让我更加努力去了解他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以容取人”:
繁华背后真情稀,
以容取人多可惜。
心中有爱藏深处,
何必仅凭外表识。
在英语中,有“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这一表达,强调不要仅凭外表来判断一个人或事物的内在。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显示了相似的社会问题和对深层次理解的呼唤。
通过对“以容取人”的学习,我认识到外表并不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内在的品质和能力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一理解在我的语言学习和日常交流中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
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士卒皆感泣,愿效死。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后汉书·马援传》:“援谓兄子严敦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汉书·东方朔传》:“朔对曰:‘臣闻古者以容取人,不以貌取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论语·子路》:“子曰:‘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