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9:09
成语“孤独矜寡”字面意思是指孤单、孤立,且矜持、少言。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孤立状态,内心感到孤独,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矜持和不愿与他人过多交流的态度。
“孤独矜寡”出自《诗经》,其中提到“孤独”与“矜寡”这样的词语,描绘了一个人在生活中受到孤立或缺乏交流的状态。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笔下常常被提及,反映出社会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关注。
在文学作品中,“孤独矜寡”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孤独。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这种表达来反映诗人的情感世界。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或是对某种孤独情绪的描述。
在古代,孤独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许多文人墨客在孤独中寻找灵感。而在现代社会,孤独则常常被看作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孤独感的加剧引发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孤独矜寡”让我联想到一种深刻的内心挣扎,尤其是在面对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孤寂之间的对比。这种情感常常令人沉思,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孤独的时光,那时候我常常感到孤独矜寡,难以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他人的孤独感,也让我在与朋友交流时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状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孤独矜寡”:
月下独行人,孤独矜寡情。
星辰虽闪烁,心底却无声。
通过这种方式,我表达了在静谧夜晚中的孤独感受。
在英语中,可以用“lonely”来表达孤独的感觉,虽然“lonely”并不完全对应“孤独矜寡”的细微差别,但它也反映了个体在社交中的隔离感。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如德语中的“einsam”,同样指代孤独的状态。
通过对“孤独矜寡”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孤独与内心世界的关系。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也让我在表达情感时,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理解在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晋书·王祥传》:“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后时年十岁,干理家事,敕制僮御,内外咨禀,事同成人。初,诸家莫知者,后闻之,咸叹异焉。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曰:‘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曰:‘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乃当逾于所生。’后遂见宠。”
《汉书·叙传下》:“皇矣汉祖,纂尧之绪,实天生德,聪明神武。秦人不纲,罔漏于楚,爰兹发迹,断蛇奋旅。神母告符,朱旗乃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乘衅而运,席卷三秦,割据河山,保此怀民。股肱萧、曹,社稷是经,爪牙信、布,腹心良、平,龚行天罚,赫赫明明。述高纪第十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归,蜀人以为荣。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寡人孤独,无亲以相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