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36:31
“伶仃孤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孤单无依、痛苦凄凉的状态。伶仃指孤独无依,孤苦则强调了在这种孤独状态下的痛苦和艰难。整体上,它传达了一种极为悲惨和无助的情感。
“伶仃孤苦”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其中有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何时明月照,伶仃孤苦寄相思。” 这里的“伶仃孤苦”描述了诗人在异乡对兄弟的思念,体现出一种孤独且无助的情感。成语的使用也反映了古代诗人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刻感受。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人物孤独、痛苦的情境。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于表达个人在某些情况下的孤立无援。例如,在演讲中提到社会弱势群体时,可以用“伶仃孤苦”来强调他们的困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孤独常常与失去亲人、朋友或故乡的情感相联系。“伶仃孤苦”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恐惧。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伶仃孤苦”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忧伤。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失去支持的人,激发了对人际关系、情感依赖的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孤独的时光,那时我在外地求学,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和朋友。那段时间,我常常感到“伶仃孤苦”,直到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才逐渐走出了这种状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伶仃孤苦”:
夜雨潇潇灯下影,
伶仃孤苦寄相思。
月明点滴窗前影,
愿将此情寄天涯。
在英语中,可以用“lonely and helples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然而,英语中没有一个成语完全对应“伶仃孤苦”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在西方文化中,孤独往往被视为个人成长或反思的机会,而在中文语境中,孤独更强调与他人关系的缺失。
通过对“伶仃孤苦”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孤独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时更加敏感。在日常交流中,适当地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表达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关怀。
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花魁娘子,原是伶仃孤苦,流落在此。”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少孤,伶仃孤苦。”
《聊斋志异·聂小倩》:“聂小倩,伶仃孤苦,为鬼所逼。”
《红楼梦》第二回:“那贾雨村原是个伶仃孤苦之人。”
《晋书·王导传》:“然性本伶仃,孤苦无依。”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推行“以孝治天下”,提倡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他想启用西蜀尚书郎李密,就下诏书任命李密为郎中。李密不愿出来做官,就写《陈情表》上书晋武帝,说自己的祖母形影相吊、孤苦伶仃,待伺候祖母后再出来做官
高局长被人陷害之后,只她带着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