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5:40
“瘦骨伶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瘦弱,骨骼突出,显得孤单、无助。它表达了身体的虚弱和精神上的孤独感,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于极度的贫困、饥饿或疾病状态。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是特别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对瘦弱形象的描绘。它可能与描绘孤独、贫困的人物形象相联系,反映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悲惨境遇。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对瘦弱形象的描写,例如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饥寒交迫的意象。
“瘦骨伶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绘人物困境或悲惨命运的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佳,或是比喻某些事物的单*与脆弱。在公共演讲中,可能用于强调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的严重性,例如贫困、饥饿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瘦骨伶仃”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常常反映出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贫困、饥饿、流浪者等社会问题时,它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该成语往往带来一种悲伤和同情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因生活困境而遭受苦难的人。它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思考,也促使人们关注和帮助那些生活在边缘的人。
在我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位流浪者,身材瘦弱,形象十分憔悴,这让我想到了“瘦骨伶仃”这个成语。我曾试图帮助他,给他一些食物和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所表达的那种无助与孤独。
在一首描绘春天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春风轻拂万物生,唯有那瘦骨伶仃影,孤影独行黄昏路,似诉无言泪满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kin and bones”,同样用于形容一个人极度瘦弱。虽有相似的含义,但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瘦弱可能被视为不幸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瘦弱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有独特美感的。
通过对“瘦骨伶仃”的深入学,我理解了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生动的形容词,更是连接人们情感与社会现象的桥梁。在日常交流中,准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量,使言辞更具感染力。
这牢房比较大点、亮点,里面关着一个瘦骨伶仃的老头儿。
尤其是那些和善得很的,又加上~;吹口气就会跌倒似的,那简直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