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3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5:25
成语“瘠义肥辞”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成语,字面意思是“瘦弱的义理与肥厚的辞藻”,意指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意义的华丽辞藻。那么,以下是该成语的全面分析:
“瘠义肥辞”由“瘠”“义”“肥”“辞”四个字构成:
整体上,成语形容一种现象,即用华丽的语言包装空洞的内容,内容虽然表面上看似丰富,但实际上却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该成语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出处较为模糊,可能源于对古代文人重视辞藻而轻视实际内容的批评。类似的思想在古代文学批评中常常出现,如《庄子》等经典中就有所涉及。
“瘠义肥辞”可用于: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媒体和社交网络发达的环境中,“瘠义肥辞”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商业演讲、政治宣传中,往往充斥着夸张的语言和华丽的辞藻,而缺乏实际的行动和内容。这反映了对表面现象的追求而忽略实际效果的社会风气。
“瘠义肥辞”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尤其是在期待能够听到有深度的见解时,却遭遇空洞的言辞。此外,它也让人反思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与深度,促使人们在沟通时更加注重实质内容。
在我参与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人发表了一段很长的演讲,虽然语言华丽,但实际内容却是一味的赞美和空洞的承诺,最终让我产生了“瘠义肥辞”的强烈印象,并提醒自己在表达时要追求真实与深刻。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瘠义肥辞”来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
华辞飞扬似春风,
却见其中空无物。
瘠义肥辞声声起,
不如真知一语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ll show and no substance”,同样指表面华丽但内容空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对实际内容和有效沟通的重视。
通过对“瘠义肥辞”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内容的深度与真实感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中追求真知灼见,避免仅仅依赖华丽的辞藻,是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向。
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但冗长堆砌,意少语多(所谓‘~’),也是这一派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