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43:36
“地瘠民贫”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土地贫瘠,人民贫困。它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差或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经济困境,常常强调环境与人们生活状况之间的关联。
“地瘠民贫”出自《史记·平原君赵胜传》。在这一传记中,描述了赵胜在平原地区治理时,由于土地贫瘠,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该成语由此演变为比喻,广泛用来形容因环境恶劣而导致的贫困现象。
这个成语通常在讨论经济、环境、社会问题时使用。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土地的贫瘠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地瘠民贫”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反映了对土地的尊重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瘠民贫”让我联想到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或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人们。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无助和悲伤的情感,因为它反映了许多地方的现实困境,呼唤着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扶持。
在我的生活中,曾在一所大学的志愿服务中,参与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教活动。看到当地孩子们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深刻体会到“地瘠民贫”所传达的现实。我们努力为他们提供知识和希望,尽量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
在某个小村庄,土地干涸,民生困苦。村民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改善生活。有人提议引入新技术,另有人则提到“地瘠民贫”的现象,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根本问题。最后,村庄在团结与努力下,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真正实现了“地肥民富”的理想。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poor soil, poor people”或“poverty breeds poverty”,同样强调了环境与经济状况的关联。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和思考,但在表达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地瘠民贫”的学,我更加意识到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不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更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关注。在我的语言表达中,能够使用这样富有深意的成语,能更好地传达情感与观点。
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新唐书·食货志一》:“地瘠民贫,赋税不充。”
《旧唐书·食货志上》:“地瘠民贫,赋税不充。”
《清史稿·食货志一》:“地瘠民贫,赋税不充。”
《明史·食货志二》:“地瘠民贫,赋税不充。”
《宋史·食货志上》:“地瘠民贫,赋税不充。”
这些业绩表现在以~的边区,居然……能够做到人民无饥寒之虞,向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