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7:2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39:02
“国无捐瘠”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国家没有捐赠和剥削”,意指国家的财政状况良好,人民生活富足,没有贫困和剥削的现象。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
这一成语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能源于古代文献中对国家治理和民生的讨论。尽管具体的出处不易考证,但它反映了一种理想的治国理念,即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国家能够繁荣富强,民众能过上富裕的生活。类似的思想在《论语》及《汉书》中都有所体现,强调政治清明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国无捐瘠”在不同语境下可以用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与安定,而反义成语则则突出社会的不安与困境。
在**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理念非常重要,“国无捐瘠”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民生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社会公平、国家发展时,反映了人们对良好治理的期待。
“国无捐瘠”让我联想到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画面,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对国家的期许,也是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我生活中,曾参加过一个关于社会福利的讨论会,大家纷纷提到如何实现“国无捐瘠”的愿景。这个成语成为了讨论的中心,激发了大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这一成语:
春风化雨润民生,
国无捐瘠似花盛。
万家灯火共欢笑,
一片祥和映天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景象,体现了“国无捐瘠”的意义。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如“prosperous nation”(繁荣的国家)也能传达相似的思想。虽然措辞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希望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通过对“国无捐瘠”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民生问题。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
《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狩四年》:“国无捐瘠,民无流亡。”
《后汉书·班彪传》:“国无捐瘠,民无困乏。”
《汉书·食货志上》:“国无捐瘠,民无贫病。”
《史记·平准书》:“国无捐瘠,民无饥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国无捐瘠,民无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