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1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1:29
成语“俗手伶工”由“俗手”和“伶工”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技艺平庸或技巧不高的人。总的来说,这个成语形容那些虽然工艺或技艺不算高超,但却能够灵活应对、善于处理各种情况的人。它常常带有一些贬义,暗示对某种能力的不足。
“俗手伶工”这个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手艺与技巧的评价。古人对工匠和艺术家的要求往往非常高,俗手往往被看作是对高超技艺的一种贬低。而“伶工”则是指那些灵巧的工匠或艺人,强调其灵活的手法。这个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技艺和灵巧的重视。
“俗手伶工”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俗手伶工”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技艺的重视和对灵活应变能力的欣赏。在现代社会,这种灵活性依然被视为一种重要品质,尤其在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因此,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适用性。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它既包含了对技艺不足的认同,也有对灵活应对能力的赞赏。联想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缺乏资源或技能时寻找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存的智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团队合作时,我们面临了技术难题。虽然团队成员的技术水平并不算高,但大家都能灵活应对,最终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俗手伶工”的意义。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俗手伶工”:
风雨如磐路不平,
俗手伶工巧应声。
灵活心思随意转,
难关亦可化作轻。
在这首诗中,成语被用来表达面对困难时灵活应对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ack of all trades”,指的是多面手,技能广泛但不一定精通。尽管含义有相似之处,但“jack of all trades”往往没有贬义,而“俗手伶工”则更多地强调了技艺不足的侧面。
通过对“俗手伶工”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反思,也是对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心态的体现。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一成语,能够更好地传达对某种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此谱即当宣付梨园,但恐俗手伶工,未谙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