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1:32
成语“刻意求工”由“刻意”和“求工”两个部分组成。“刻意”意为故意、用心,强调一种用心良苦的态度;“求工”则指追求工艺、技巧、精细的工夫。整体来看,“刻意求工”指的是为了追求完美而特意用心去做某事,通常带有过于追求精细、反而影响整体效果的意味。
“刻意求工”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它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流行开来。可以理解为对古代工匠精神的一种反映,强调在技艺上追求完美的态度,但在某些情况下,又暗示这种过于追求细节的态度可能适得其反。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刻意追求完美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社交媒体环境中。然而,这种对细节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因此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少心理学家也提到,过于追求完美可能会妨碍个人的幸福感。
“刻意求工”给人的情感反应常常是复杂的,有时可以引发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会让人联想到压力与焦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时,需警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曾经因为追求完美而花费过多时间在某个项目的细节上,最终导致整体进度延误。这让我意识到,有时适度的放手和简化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在一首关于追求梦想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万千星辰中,我刻意求工,
细数每一颗闪烁的光,
却忘了仰望,忘了心中远方的梦。
在英语中,有一个与“刻意求工”相似的表达是“pursuit of perfection”,它同样反映了对完美的追求,但在不同文化中,追求完美的态度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刻意求工”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工作的质量时,需关注整体目标,避免因细节而失去方向。这一成语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工作态度与方法。
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觉刻意求工,是无端多费气力。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文章迈捷,下笔则成,尤好著书。初,祖父通,隋末著《元经》,薛收传之,续《诗》《书》,又有《中说》,皆为儒者所称。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曰:‘学所以全其理也,文所以达其情也。故理穷则徇理以忘情,情达则任情以废理。是故圣人达其心,而学者反其性。’勃兄勔及勮,时号‘三珠树’。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性超悟,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禛》:“士禛诗清新俊逸,独步当时,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其为诗,刻意求工,务以神韵为主,不尚藻绘,不矜才使气,而自然含蓄,韵味悠长。”
《明史·文苑传三·唐寅》:“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而文才轻艳,倾动流辈,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
《宋史·文苑传五·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
他写文章~、一丝不苟。